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律解读与实践: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路径探析

作者:清悸 |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合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市场主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在格式合同中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象被称为“条款”。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山东省司法部门与相关监管部门联合开展了针对“条款合同”的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着成效。从法律角度深度解析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实践路径,并探讨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条款合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危害

条款合同,是指某些经营者在格式化合同中设置的不公平、不合理条款。这些条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二是加重消费者义务或者责任;三是规避经营者自身法定义务。在山东省的实践中,下列是条款合同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不公平格式条款

法律解读与实践: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路径探析 图1

法律解读与实践: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路径探析 图1

一些企业通过“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概不负责”等模糊表述,为自己逃避法律责任提供便利。这种条款往往让消费者在出现问题时难以主张合法权益。

2. 单方面加重消费者责任

部分商家会在合同中加入苛刻的违约金规定,甚至约定远高于法定标准的责任承担方式。某培训机构要求学员支付高达课程费用数倍的违约金,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3. 限制消费者选择权

一些格式条款试图通过“捆绑销售”、“一次性收费”等方式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这种做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精神相悖。

条款合同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市场公平秩序,还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誉和社会信任基础。在山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的投诉中,因条款引发的纠纷占比逐年上升,这表明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采取系统治理的地步。

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主要路径

针对条款合同现象,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建章立制 行政执法 司法保障”的综合施策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路径如下: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山东常委会修订《山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禁止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规定,违反上述规定的合同条款无效,并对违法者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2. 强化行政执法力度

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公平守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随机抽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肃查处利用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仅2023年上半年,就查办相关案件150余起,罚款金额超过20万元。

3. 推动行业自律

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倡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建立失信市场主体公示制度、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等措施,引导企业自觉抵制条款合同。

4. 加强司法裁判指引

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条款合同纠纷时的法律适用标准。在认定格式条款效力时,应严格按照不利于格式提供方的原则进行解释。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以某知名连锁酒店为例,该酒店在其制定的会员章程中规定:“会员卡一经售出概不退换”。市场监管部门认为这一条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法责令其改正。该案例说明,即使合法形式下,条款依然难以遁形。

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在审理涉及条款合同的纠纷案件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合同订立的具体情境、交易地位差异等因素,对格式条款的效力作出不利于制定方的认定。这种做法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导向,也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山东省在治理条款合同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法律解读与实践: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路径探析 图2

法律解读与实践:山东省治理条款合同的路径探析 图2

1.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惩戒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2. 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普法宣传、畅通投诉渠道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法律维权能力。

3. 推动合同示范文本推广

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性示范合同文本,减少“条款”产生的空间。

治理条款合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法治思维,创新监管方式,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企业运营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