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法律合规路径
随着国家经济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从概念、法律依据、实践路径等方面系统阐述“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这一主题,并结合法律实务操作提供专业建议。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基本内涵
部门预算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根据国家政策和财政管理要求, 预先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作为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部门预算制度体现了“以收定支、统筹兼顾”的原则, 是实现公共资金高效配置的关键工具。
内控管理(Internal Control)是通过建立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 保证业务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过程。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 内部控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二是规范资金使用行为;三是防范财政风险。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法律合规路径 图1
资产管理涉及对单位占有、使用的各类资产进行核算、登记、评估和处置。主要包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管理内容, 是保障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作为基本法律, 规定了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基本要求。特别是2015年新预算法的实施, 强调了政府理财从“资金分配”向“资产管理”的转变。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明确了预算执行中的核算要求和管理规范, 为部门预算内控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等配套法规, 构建起完善的监督体系。这些规章共同构成了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的具体实践
科学编制预算
1. 在预算编制环节, 应强化"双预合一"理念, 将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相衔接。通过建立滚动预算机制, 提升预算的前瞻性和约束力。
2. 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原则, 科学预测收入来源和支出需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情况下, 需加强重大政策的财政评估。
严格预算执行
1. 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实施全过程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 对预算执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预警。
2. 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管理, 确保资金投向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问效制度, 及时评估预算执行效果。
强化绩效评价
1.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履职成效相结合。
2. 推动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加强评价结果运用, 促进预算安排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法律合规路径 图2
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式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1. 制定统一的资产分类标准和价值评估办法, 规范资产核算登记。
2. 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对资产"入口、使用、出口"的全流程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效能。
加强资产日常监管
1. 严格执行资产购置、处置审批程序。重大资产事项应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
2. 加强资产清查盘点工作, 确保账实相符。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创新资产运管模式
探索"公物仓"等共享共用机制, 提高低效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开发市场化运营平台, 探索符合条件的资产收益多元化途径。
法律合规建议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1. 建立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2. 明确各层级职责权限,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加强风险防控
1. 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资产管理过程中, 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安全和资产处置风险。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不得出现挪用、截留等违规行为。
2.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防止廉政风生。
规范信息公开
1. 按照《预决算公开办法》的要求, 及时公开部门预算和资产信息, 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价。
部门预算内控管理与资产管理不仅关系到公共资金的规范使用, 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在背景下, 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完善制度体系, 提高执行效果。通过强化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 有效实现部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