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资产管理|行政与法律双维度的实务探讨
何为“行政资产管理”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行政资产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职能,涵盖了对国有财产和公共资源的规划、运营与监督。作为中国重要区域性城市,在行政资产管理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实际需求。从法律与实务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行政资产管理”的概念、运行机制及其在法治框架下的重要意义。
行政资产管理的内涵与职责
1. 基本内涵
行政资产管理|行政与法律双维度的实务探讨 图1
行政资产管理主要指的是政府对国有财产和公共资产的管理行为。这种管理既包括对物质形态的国有资产(如土地、房产、设备等)的监管,也涉及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股权等)的运作。具体而言,行政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于公共利益。
2. 职责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均需遵循法定程序。具体而言:
配置管理:通过预算管理和审批机制,合理配置国有资产;
使用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防止闲置与浪费;
处置规范:对国有资产的转让、报废等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避免流失。
法律框架下行政资产管理的特点
1. 法治化管理
行政资产管理的基本遵循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023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行政资产的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
2. 信息化支撑
政府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行政资产管理领域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资产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和透明化运营。
3. 监督与问责并重
在实践中,行政资产管理不仅需要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还需要严格的外部监督。审计部门定期对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行政资产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案
2022年,事业单位因未履行审批程序,违规处置了一批固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该事件经审计发现后,相关责任人被依法追责,涉案资产也得已部分 recover。
2. 案例二:行政单位资产出租收益管理不规范
行政机关在出租其自有房产时,未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标,且租金收取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流失。对此,财政部门要求立即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这些案例表明,尽管在行政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
优化行政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健全制度体系
建议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细化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的具体程序。
行政资产管理|行政与法律双维度的实务探讨 图2
2. 强化信息化建设
加快“智慧资产”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对全市行政资产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3. 加强部门协同
建立由财政部门牵头,审计、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形成资产管理的合力。
4. 完善监督问责制度
加强对行政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加大追责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高效利用。
行政资产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行政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高效化,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相信在行政资产管理领域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3. 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