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聚焦配置、使用及盘活策略

作者:独情 |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如何高效管理和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以及科学处置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结合近年来发布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以及地方实践经验,深入探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要点及其实践路径。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通过财政拨款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资产,包括土地、房屋、设备、无形资产等。这类资产通常具有非经营性和公益性特征,主要服务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由于其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如何确保这些资产能够被有效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益,一直是资产管理的核心挑战。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要点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聚焦配置、使用及盘活策略 图1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聚焦配置、使用及盘活策略 图1

(一)资产配置管理的规范化

根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购置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执行。这包括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计划,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某市财政局开发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从资产申购、使用到报废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策略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所在。各地普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行资产共享机制,鼓励不同单位间调剂使用;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办公用房用于租赁或改造成公共服务中心;三是引入智能化管理平台,如某科技公司开发的“智慧资产管理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和高效调配。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聚焦配置、使用及盘活策略 图2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实践:聚焦配置、使用及盘活策略 图2

(三)资产处置管理的创新实践

在资产处置环节,各地普遍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对于能够继续使用的资产,通过内部调剂或社会化共享方式处理;对于确需报废的资产,则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进行规范 disposal,并建立淘汰机制防止流失。某省财政厅建立了“国有资产交易平台”,将符合条件的闲置资产公开挂牌交易,有效实现了资产变现与资源再利用。

(四)存量盘活的创新模式

面对万亿级国有资产闲置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盘活路径。浙江省率先设立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浙财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负责统筹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与处置工作。通过将闲置办公用房改造成科创园区或研学基地等方式,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提升。

实践案例分析

(一)浙江省的成功经验

自《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该省农科院将闲置的1.6万平方米老旧科研用房改造成省级农业科创园区,吸引了众多农业科技企业入驻。2022年,该园区实现总产值超过6亿元,成为盘活国有资产的经典案例。

(二)湖州市的做法

湖州市南浔区财政局将一处闲置校舍改造成全国首个集成式儿童博物馆岛研学基地。此举不仅充分利用了存量资产,还填补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事实证明,通过创意改造和市场化运作,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随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以及地方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将进入更加深化的阶段。一方面,依托智能化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运营模式,资产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新一轮国有资产 reform不仅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期待各地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创新,为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积累更多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企业运营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