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组织旅游越南诈骗案例解析及法律应对

作者:想你 |

随着出境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类以旅游名义实施的骗局层出不穷。以“免费旅游”或“低价旅游”为诱饵,通过捆绑销售保险、理财产品或其他高价商品的形式实施诈骗的行为尤为猖獗。以近期曝光的“知名保险公司客户组织赴越旅游被诈骗案”为例,从法律视角全面解析此类案件的特点、行为模式及应对策略。

案件基本情况

2023年,国内知名保险公司的客户被公司以“回馈客户”的名义组织赴越南芽庄旅游。行程为6天5晚,且费用全免。表面上看似福利满满的“免费游”,背后却暗藏猫腻。参与活动的老人事后回忆称:“前三天行程一切正常,吃住条件普通,也没有安排任何热门景点。到了两天,地接导游突然改变行程,频繁带团前往各类购物点,推销泰国乳胶枕、犀牛角安宫牛黄丸、熊胆等高价商品。”乳胶床垫的售价竟然高达3万至5万元人民币。

更令人咋舌的是,晚上导游还会安排“课程”,以讲座的形式继续推销产品。整个行程中,的“免费游”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目的是通过强制或误导的方式掏空游客的钱包。

诈骗行为模式分析

1. 前期诱导阶段

公司组织旅游越南诈骗案例解析及法律应对 图1

公司组织旅游越南诈骗案例解析及法律应对 图1

不法分子通常会以“回馈客户”、“答谢员工”等名义,向特定群体(如老年人、企业员工)提供看似诱人的旅游福利。这类活动往往强调“费用全免”,但是用后续的消费来覆盖成本。

2. 行程操控阶段

在到达目的地后,地接团队会通过控制行程安排,将游客带至事先指定的购物点。这些购物点通常与组织方有利益关联,商品价格虚高且质量堪忧。导游会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法,诱导甚至强迫游客消费。

3. 后期跟进阶段

除了现场推销外,部分团伙还会在行程结束后继续游客,通过、短信等方式实施二次诈骗或长期收割消费者个人信息。

法律适用与责任追究

针对此类案件,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本案中,犯罪团伙通过伪装成正规旅行社或保险公司客户回馈活动的方式实施诈骗,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在部分案件中,导游、地接负责人等直接参与人员可能只是整个诈骗链条中的“工具人”。而真正组织和策划此类活动的“上线”,往往躲在幕后操控全局。这些幕后操盘手通常具备一定的反侦察意识,通过设立空壳公司、隐匿资金流向等方式规避法律风险。

受害者权益保护与防范建议

1. 受害者应采取措施

遭受损失的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如合同、付款凭证、聊天记录等)。可以通过律师介入案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预防诈骗要点

消费者在参与类似“免费游”活动时,应保持高度警惕:

公司组织旅游越南诈骗案例解析及法律应对 图2

公司组织旅游越南诈骗案例解析及法律应对 图2

详细了解活动主办方资质,选择正规旅行社。

对的“回馈福利”保持理性判断,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条款内容,明确各项费用及责任归属。

3. 行业监管与法律完善

保险、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呼吁立法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失信惩戒措施。

公司组织的出境游诈骗案件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此类新型骗局,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正当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企业运营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